如何克服拖延、提升自律能力和效率?善用「微自律」原則,在每個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,養成自律習慣

習慣難以養成,可以從原子習慣或微習慣做起;
自律不易做到,可以用微自律養成。

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克服拖延,提升自律能力和效率的書。

作者 Rory Vaden 是一位演說家、顧問和企業家。

他在 TEDx 上有一場近五百萬觀看次數的演講,主題是「如何事半功倍」(How to Multiply Your Time),是關於時間管理的觀點。我覺得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,值得一看。

從過往經歷來看,我認為他對於「自律」有其一套觀點。

他總結自身經歷和研究成果,提出一套「微自律」的原則與策略,幫助讀者擺脫拖延的老症頭、提升自律的能力,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和願景。

在這本《拖延根除的微自律小習慣》書中有四個重要的觀點:

一、拖延症有三種類型:典型拖延、高效逃避和優先分心。要根除拖延症,必須先認知自己的拖延屬於哪一種類型,然後採取相應的對策。

二、自律是一種選擇,而不是一種天賦。自律的人會選擇做自己該做的事,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;會考慮長遠的利益,而不是短暫的快樂。

三、微自律是一種逐步建立自律習慣的方法。原則是在每個關鍵時刻,做出符合自身目標的決定,而不是順從自己的情緒和慾望。

四、實踐微自律的七個原則,分別是:許下承諾、專注於目標、規劃時間、衡量成本、多元思考、保持動力和維持平衡。每個原則都有相關的策略和行動指南,幫助讀者實踐自律的生活。

你可以用原子習慣、微習慣,來理解微自律。

化整為零、將大挑戰拆解為更小挑戰,不僅容易做到,也可以累積前行的成就感。

全書的核心概念,是希望我們能用「微自律」的方法,改變自己的想法、言論和行為,在每個關鍵時刻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,朝向目標和夢想前進

首先,你得對症下藥

要根除拖延症,必須先認知自己的拖延屬於哪一種類型,然後採取相應的對策。包括三種拖延症:典型拖延、高效逃避和優先分心。

典型拖延:有意識地在拖延自己該做的事。

因應的對策是把一個大任務切割成數個小任務,並為每個小任務設定明確的死線和獎勵,以增加動力和壓力。

高效逃避:不自覺用大量瑣事件來填滿每一天,導致最後只是在瞎忙。

因應的對策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,並根據目標和優先順序來分配時間,以提高效率和品質。

優先分心:是追求完美而導致無法輕易著手,結果什麼也沒做。

因應的對策是告訴自己「先求有再求好」,勇於挑戰未知的風險,以克服恐懼和猶豫。

確認了病症。其次,利用微自律找出對策

作者書中提出了七個微自律的原則,分別是:

一、犧牲|悖論原則

自律的人會選擇短期的犧牲,以換取長期的利益;而不是追求短暫的快樂,而忽略長遠的後果。

二、許下承諾|投入原則

自律的人會對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做出承諾,並且全心全意投入;而不是半途而廢或者三心二意。

三、聚焦|放大鏡原則

自律的人會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,並且用放大鏡的方式來放大自己的行動和結果;而不是分散注意力或者滿足於平庸。

四、正向力|創造原則

自律的人會用正向的力量來推動自己,並且創造出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物;而不是用負向的力量來壓制自己,或者消耗無用和無聊的事物。

五、時間規劃|收成原則

自律的人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,並且根據自身的目標和優先順序來分配時間;而不是隨意浪費時間,或是被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佔據時間。

六、所信及所見|視角原則

自律的人會用客觀和多元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情況,並且根據事實和數據來做決定;而不是用主觀和單一的視角來自欺欺人,或者根據情緒和慾望來做決定。

七、行動|鐘擺原則

自律的人會採取積極和持續的行動,並且在行動和休息之間保持平衡;而不是採取消極和間歇的行動,或是在行動和休息之間失去平衡。

面對三種拖延症,這些原則有助於實踐對策、徹底根除拖延的習慣。他們的對應關係是這樣的:

一、典型拖延:運用「犧牲、許下承諾」來克服。
二、高效逃避:運用「聚焦、時間規劃」來克服。
三、優先分心:運用「正向力、所信及所見」來克服。

不論哪一種拖延症,「行動」這個原則都是必要的。

再來,理解「微自律」的本質

在閱讀這本書時,我一直納悶一件事。

「什麼是微自律?和一般所說的自律有何不同?」

我想你可能會有和我同樣的困惑,所以這裡分享我的理解和從書中找出的答案。

一、相比自律,微自律的難度小、負擔低。

自律需要長時間極大的意志力和犧牲,而微自律只要求在每個關鍵時刻,做出符合自己目標的決定。

相對於自律,要做到微自律只需要一點點的自我控制和選擇,而且可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。

二、自律是一種選擇,微自律是一種方法。

多數人會將自律視為一種難得的特質,認為自己沒有這項特質的人,往往容易選擇放棄。

微自律是告訴你一種方法,而且可以透過練習來養成與熟練,這反而會讓人更願意嘗試並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,進而做到持續的自律。

三、自律是一種目的,微自律是一種手段。

很多人認為自律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或夢想,而忽略了自律本身的價值和意義,自律本身就是一種目的。而微自律作為一種手段,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義,而不是為了某個遙不可及的終點。

簡單來說,微自律是實踐自律(目的)的一種手段。

幫助我們在每個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,從而實現目標和夢想,同時也能享受自律的過程和價值。

「自律不是一個決定,而是一連串的決定。」

作者採用「微自律」這個說法,是為了強調自律不是一種一蹴可幾的事情,而是一種需要持續練習和養成的習慣。他認為自律不是靠意志力來實現的,而是靠在每個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來實現的。

微自律的好處,是讓人更容易堅持自律的行動,因為它不需要太大的犧牲和壓力,而是只需要一點點的自我控制和選擇。

也可以說,運用「微自律」這個新名詞,讓讀者明白自律的本質和方法,同時跳脫對自律的刻板印象。

重新理解並使用微自律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思想、言論和行為,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。

具體來說,如何運用「微自律」呢?

舉個例子,假設我想要減肥。

自律,可能是要求自己每天堅持運動一個小時、控制飲食、避免吃高熱量的食物。這對於很多人,包括我在內都可能會覺得很辛苦、很難堅持,也很容易受到誘惑而選擇放棄。

微自律,我只需要在每個關鍵時刻,做出符合減肥目標的決定。比如早上起床時,我可以選擇量一下體重,提醒自己控制飲食、遠離薯條可樂這些食物;在吃飯前我可以選擇喝一杯水,增加飽足感、減少食量;在工作休息時,我可以選擇拉伸一下身體,而不是躺在沙發上滑手機。

每一個決定,只需要一點點的自我控制和選擇;但是積累起來,就會對減肥效果有很大幫助。我也不需要因為一次、兩次沒能做出好的決定而感到自責、內疚,甚至就此放棄微自律。

只要下一次提醒自己做出正確決定就好。

讓我再舉一個例子。

比方說,你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,但總是三分鐘熱度無法持久,如何利用微自律的七個原則來幫助自己?

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

你可以像我這樣做:

一、犧牲:你要先確認閱讀目的和動機是什麼?是為了學習新知、為了放鬆心情,還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。基於你的動機和目的,你會願意犧牲一些事情,像是玩手機、看電視、睡覺等,來換取閱讀的時間。

二、許下承諾:你要對自己的閱讀計劃做出承諾,並且盡量堅持執行。你可以設定一些具體和可衡量的目標,像是每天閱讀多久、每週閱讀多少本、每月閱讀多少類別的書等;你也可以找一些共讀夥伴,一起分享和督促彼此的進度和心得。

三、聚焦:專注於你選擇的書籍,用心閱讀和理解。你可以選擇一些感興趣或者適合自己程度的書籍,避免過於枯燥或者困難的書籍;你也可以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,遠離如手機、電腦和雜音的干擾和誘惑。

四、正向力:用正向的力量來推動自己,並且享受閱讀的過程和成果。你可以把閱讀中獲得的知識、樂趣、啟發、成長等,視為自己的內在動力;你也可以用一些外在獎勵來激勵自己,像是閱讀完一本書後,就可以吃一個甜甜圈,或者買一件喜歡的東西。

五、時間規劃:根據你的目標和優先順序來合理的分配時間。你可以善用一些時間管理工具,像是行事曆、待辦清單或番茄鐘,來幫助自己規劃和執行閱讀計劃;你也可以利用通勤、休息或等待的零碎時間,來進行一些簡短的閱讀。

六、所信及所見:用客觀和多元的視角來看待你的閱讀情況,並且根據事實和數據來做決定。你可以定期回顧和評估自己的閱讀計劃,檢查是否達成目標、是否遇到困難或挑戰、是否有需要改進或調整的地方;你也可以從不同的書籍中,學習不同的觀點和思維,並且與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進行對比和反思。

七、行動:要採取積極和持續的行動,並在行動和休息之間保持平衡。你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幫助你克服拖延和懶惰,像是設定一個開始閱讀的儀式,喝一杯咖啡或聽一首音樂;你也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保持閱讀的習慣,像是參加讀書會、撰寫讀書心得等。

相較於長期的自律,這些微自律的原則是提醒你在每個關鍵時刻,特別是那些你產生拖延念頭的當下,做出符合目標的決定,而不是順從你的情緒或欲望。

當你習慣成自然後,自律也不再是件難事了。

我的觀察與反思

每個善用時間、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的人,都有「自律」這個共通點。

只不過做到的方法各有巧妙不同。他們的時間和你我一樣多,但自律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的主導「看待與運用時間」的方式。

能自律,就是能自由運用時間。

這表示我不需要全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做正確、有價值的事。

而是我決定這段時間用來玩樂,就好好玩樂;如果我選擇用來學習,那就好好學習。如果我是先訂好了計畫,我可以選擇照著計畫來執行;因為我想變得更好,所以我選擇在每個時間點做那些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,包括吃喝玩樂。

這就是我認為的自律,也是我在依循的準則。

有的人憑藉內在動機就可以做到自律,有的人依賴外在激勵來做到自律;也有人依據不同場景、目的來選擇混合策略。關鍵就在於他們清楚自己、了解自己採用哪種驅動力更為有效。

分享我自己的做法:賦予意義和價值

包括事前就賦予意義和價值來強化內在動機,在過程中獲得意義和價值來強化外在激勵的作用;以及完成後覆盤意義和價值來總結經驗教訓,並轉化為下一次的驅力。

而這本書的觀點,再次印證了「化繁為簡、化整為零」是解決任何難題的底層邏輯,也適用於拖延與無法自律的問題。

#拖延根除的微自律小習慣
#方言文化

劉奕酉|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、企業培訓顧問、暢銷書作者

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,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,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、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。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,多家出版社、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;一年閱讀百本書、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,以知識萃取、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。

相關著作:《我用模組化簡報,解決99.9%的工作難題》、《高產出的本事》、《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》、《高勝算的本事: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

培訓、講座、專欄、顧問服務邀約,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(easypresentation2016@gmail.com)

--

--

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|劉奕酉
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

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/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、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/著有四本暢銷書/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@gmail.com